-
福建廈門 池府王爺馬巷元威殿
馬巷元威殿,别名元威堂,俗稱“池王宫”,是座發端於明代、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廟宇,歷来備受官民的重視和保護。佛殿坐西向東,呈二進格局,元威殿是閩台地區池王信仰的開基祖廟。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,池王信仰也随之傳入,300多年来,已遍布台灣及東南亞一帶。據統計,台灣以池王為主祀的宫廟有400多座,而馬巷元威殿正是閩台池王信仰的發祥地,俗稱“正爐”、“祖爐”或“總爐”。
-
福建廈門 保生大帝白礁祭祖宮
白礁慈濟宮祀奉醫神保生大帝吳夲,為中國閩南、臺灣、東南亞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,俗稱「慈濟西宮」,史上位於福建同安縣角尾白礁村,今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,距青礁慈濟宮約3公里。白礁慈濟宮的前身為「醫靈神祠」,為吳夲逝世後當地居民紀念他而興建。南宋紹興廿一年(1151年)吏部尚書顏師魯以吳真人顯靈助地方抵禦盜賊有功,乃上書請為吳真人立廟,高宗同意後,在白礁興建了「醫靈神廟」,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(1151年),清代重建,部分石構為宋代遺物。青、白礁慈濟宮是各地保生大帝的祖宮,白礁慈濟宮又有「西宮」、「祖宮」等別稱,1996年共同列為中國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-
福建廈門 保生大帝青礁慈濟宮
青礁慈濟宮俗稱「慈濟東宮」,坐西朝東,中軸線上依次為門樓、中殿、後殿,共三進,兩側為魁星樓和武聖樓,距白礁慈濟宮約3千米,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,清代重建,部分石構為宋代遺物。青礁慈濟宮的前身是龍湫庵,在吳夲逝世後,當地居民在該庵塑像供奉。南宋紹興廿一年(1151年)吏部尚書顏師魯以吳真人顯靈助地方抵禦盜賊有功,乃上書請為吳真人立廟。而原本眾人選在雲嶠院旁,但據說因神明顯靈表示已選定他處,最後在龍湫庵南邊建廟,稱「龍湫廟」。南宋乾道二年(1166年)宰相梁克家上奏請廟額,朝廷乃賜廟額「慈濟」,廟名因而改稱「慈濟廟」。淳熙十二年(1185年),承事郎顏唐臣曾發起整修。淳祐元年(1241年),下詔將「廟」改為「宮」,因而有「慈濟宮」之名青、白礁慈濟宮是各地慈濟宮的祖宮,祀奉保生大帝。
-
福建漳州 開漳聖王官園威惠宮
官園威惠廟(又稱三聖王廟),俗稱官園大廟,祀奉「開漳聖王」陳元光。是當年漳州唯一奉祀陳元光一家六代等122位將軍的宮廟,是漳州奉祀「開漳聖王」最完整的廟宇。官園威惠廟始建於南宋建炎年間,後世多次重修,2002年被火焚毀後重建。廟坐北向南,占地面積3675平方米。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,懸山頂,燕尾脊,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。廟內有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石香爐、清代開漳聖王神牌和清代重修碑等,周邊多開金鋪,素有「東門金」的說法,人文底蘊深厚。
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修行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