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四川梓潼 七曲山大廟
據道教傳說梓潼縣誌中,玉帝命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。按傳說梓潼原是人,名張亞子,死後被封為神,同天上文昌星無關,後乩壇一番製作,在元代加封與文昌星合而為一,即成文昌帝君。七曲山位於梓潼縣城北,唐時有作「細兩霏微七曲旋,郎當有聲哀玉環」詩句,從此「七曲」之名便名揚天下,更是被道教譽為「天下第九座名山」。 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道教之中,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,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,故又稱「帝鄉」。中國尚文的歷史有「北有孔子,南有文昌」的說法。科舉制度以降,知識份子於舉試前必到去文昌宮拜祭。梓潼七曲山大廟便是這一文化的祖庭。步入大廟正門便是明代西蜀名樓的「百尺樓」,與當時岳陽樓及黃鶴樓媲美。內有10尊「鐵質鑄像」,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達4.7米,工藝精湛輝煌。大廟外「翠云廊」,古柏森森,枝繁葉茂,形態各異,這些古柏造就的景觀是活著的歷史文物。 最初叫「亞子祠」,建祠以後自唐至元,累封至「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」。被封為「文昌帝君」後,在此建道教宮觀「文昌宮」。唐至清數代修造擴建,使之佔地1.2萬平方米、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,宮殿樓閣達23處,為各代建築文化發展保存、體系完整的道教文化古建築群,具中華文昌文化發祥地的價值。七曲山大廟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主要建築有元代「盤陀石殿」,明代「桂香殿」、「天尊殿」、清代「百尺樓」等,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。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,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例。
-
甘肅寶雞 姜太公釣魚台
姜太公魚台位於寶雞天王鎮的蟠溪峽,相傳是商末周初的重要歷史人物姜子牙(姜太公)垂的地方。著名的歇後語:「姜太公釣魚一願者上釣」就是發生在周文王發現姜太公釣魚時,後人遂在蟠溪峽修建太公廟來紀念他。從唐朝修建太公廟開始,到明清期間,該處共修建了大小廟宇共十八座、九十餘間。當中尤以太公廟、文王廟(紀念周文王而建的廟宇)香火最鼎盛。現時姜太公釣魚台一帶被劃為風景區,包括釣魚台景區、靜室景區、雞架山景區。較著名的景點除了太公廟和文王廟之外,還有一座刻有「璞遺璜孕」的「璜石」獨自屹立在灘上,據說有過千年的歷史。而釣魚台瀑布更為氣勢澎湃。
-
甘肅天水 伏羲廟
伏羲廟,原名太昊宫,俗稱人宗廟,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,明弘治、嘉靖年間大規模擴建形成現有格局,清嘉慶、光緒年間曾大修。伏羲廟坐北朝南,總占地13000平方米,為中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。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有戲樓(隔伏羲路)、牌樓、大門、儀門、先天殿、太極殿、後花園等建築,其中先天殿和太極殿為主體建築。先天殿面闊七間,進深五間,重檐歇山頂,殿內有伏羲彩塑。太極殿為伏羲寢宮,單檐歇山頂。
-
甘肅天水 卦台山
卦台山又稱伏羲畫卦台,為天水伏羲文化與龍文化的標誌物,相傳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觀天法地、演繹八卦、教化眾生之地,因此而得名。其山突兀而起,狀如倒扣之瓢,山頂为平台。北麓渭水環繞,河岸北正對九龍山,山下有龍馬洞,渭水中有一塊既像筍柱又像畫筆的分姓石(又稱分心石、龍石);南倚白鹿山,中呈峰腰,東臨三陽川盆地,三陽川在南北兩山環抱中,渭河呈“S”形,由西向東穿過,如同一個真實的太極原圖。
-
山西黃陵 黃帝陵.軒轅廟
黃帝陵位於山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,相傳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寢所在地,是中國歷代帝王、文人敬拜黃帝的聖地,亦被尊為「中華第一陵」。與其相伴的軒轅廟則為歷代祭祀之所,陵廟合一,形制莊嚴,文化意涵深厚,歷來為慎終追遠與民族共祖意識的象徵。 黃帝陵主陵坐落於蒼松翠柏掩映的陵區正中,陵冢高約3.6米,直徑約50米,古樸素雅。陵前立有「黃帝陵」碑碣,現存石碑多為歷代皇帝或名士所題,其中尤以明成祖、清康熙、乾隆所書最為著名。陵區自秦漢以來即為國家級祭祀場所,至今仍每年舉行清明公祭,象徵中華民族對先祖的敬仰與歷史連結。 軒轅廟位於陵冢南側,始建於漢武帝時期,歷代屢有修繕。現存主要建築為明清格局,包括正殿、配殿、獻殿、碑亭、丹墀等,廟宇建築莊重典雅。正殿內供奉黃帝塑像,儀容莊嚴,兩側侍立文臣武將,廟前古柏參天,其中有「漢武柏」「軒轅手植柏」等珍稀古木,歷經千年風霜仍枝繁葉茂,成為陵廟一大勝景。 相傳黃帝駕龍升天於此,後人以橋山為神州之根,稱其為「人文初祖歸處」。又有言軒轅斬蚩尤於此山之下,開啟九州大統之基,故黃帝陵亦象徵天下一統與萬邦同源。古人登臨祭拜,視為凝聚族群精神、承繼文化血脈的重要儀式。
-
山西太原 純陽宮
純陽宮俗名呂祖廟,地處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,是現存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,為供奉呂洞賓(道號純陽子)的道場。現為山西省藝術博物館所在地,相傳長春真人弟子宋德芳曾主持過該宮觀。因此始建年代不會晚於元世祖忽必烈時代。現存建築為明萬曆二十五年(1597年)晉王朱新揚、朱邦祚兄弟二人進行大規模擴建,清乾隆年間又加以擴建。太原纯陽宮是一座集廟宇、園林風格為一體的五進院落,整座建築占地萬餘平方米,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道德之門、獻殿、呂祖殿、九窯十八洞、玉皇閣。宮前有四柱三樓木牌坊,内主要建築有呂祖殿、回廊亭、巍閣、配房、磚券窯洞、關公亭等;主體建築呂祖殿,面闊三間,殿内原奉呂洞賓塑像;殿後兩院,各以樓閣式建築组成,高低錯落;後院之中的巍閣是宮内的最高建築。
-
山東青島 嶗山
嶗山,位於青島市東部,古代又曾稱牢山、勞山、鰲山等。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,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,有著海上”第一名山”之稱。當地有一句古語說:“泰山雖云高,不如東海嶗。” 嶗山的最高峰名為“巨峰”,又稱“嶗頂“,為嶗山的主峰,峰頂面積約1.5平方公里。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,西緩而丘陵起伏,山區面積446平方公里。山脈以嶗頂為中心,向四方延伸,尤以西北、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,形成了巨峰、三標山、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,嶗山的餘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東部,西抵膠州灣畔,西南方向的餘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,形成了市區的十餘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。
-
山東泰安 王母池
王母池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城區環山路東首,虎山水庫南,古稱"瑤池”。王母是天宮所有女仙及天地間一切陰氣的首領。護佑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的女神。全真教的祖師。王母娘娘在漢代時成為重要的中國民間信仰。三國魏曹植有"東過王母廬,俯觀五嶽間"的詩句,唐李白則有“朝飲王母池,瞑投天門闕"的吟詠,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。王母池分前後兩院,前院有王母泉,泉水清澈甘洌;後院為七真殿,殿內泥塑神情各異,栩栩如生。東為觀瀑亭,西有老君堂,曾陳列有唐代的"鴛鴦碑"(現移至泰安岱廟)。
-
山東泰安 岱廟
岱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南麗,也稱東嶽廟,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。 岱廟創建於漢代,唐宋時期多次擴建,殿閣輝煌。至金代部分建築被毀,元時又有增修,明嘉靖年間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毀,清代再次修繕。岱廟總面積10萬平方米,是泰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。 岱廟的主體建築是天貺殿,為東嶽大帝的神宮。廟內存有秦朝李斯篆書的泰山刻石。天貺殿內藏有一大型壁畫:泰山神啟蹕迴鑾圖,全圖長62米,高3.30米。泰安市博物館認為,此筆畫是中國現存道教壁畫中的上乘作品,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。 岱廟存有大量的石碑石刻,內有自秦漢以來的歷代碑碣石刻211通。岱廟內有古樹名木200餘株,其中「漢柏」、「唐槐」最為著名。岱廟是泰山歷史文化的縮影,其具有重要的歷史、藝術、科學價值。
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修行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