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福建大坪 保儀尊王集應廟
“尪公”指的是唐朝“安史之亂”時死守睢陽城的忠臣名將張巡和許遠,後人稱之為“保儀尊王“或”保儀大夫“,俗稱”公“或”元帥“。張、許二人,史書記載著他們為抗外敵安祿山死守睢陽城的壯烈故事,後世流傳著“睢陽齒碎“的成語。人們崇仰他們力抗外敵、為國犧牲的無畏精神,於是建廟祭祀,唐朝末年黃巢之亂,張、林、高三姓因避戰亂,從河南固始縣集體南遷至泉州安溪,隨行帶著家鄉神明保儀尊王張巡、許遠香火,沿途遇事必向尊王請示,三姓移民安全抵達安溪開墾後,因感激尪公、尪娘(相傳即張巡之妾)神威顯赫,到了明天啟五年(1625年),崇禎帝頒旨:“敕封大平集應廟,保儀尊王,並向駕前七十二隊贈賜尊王英靈,特立匾額”恩澤廣被“。由此,保儀尊王神名大振,深受安溪、同安、長泰三縣區交界處民眾的敬仰和愛戴。說同安話,吃長泰米,做安溪事,賺自己的錢。大坪特殊的地理位置,造就了大坪人特殊的性格。走出去的大坪人依舊保持著家鄉的習俗和信仰,此後的數百年間,隨著當地村民的外遷,集應廟的香火也遠播海內外。
-
福建永泰 法主公故里方壺寺
“月落天地沉寶璧,日出方壺浮紫煙。”這是古人咏方壺岩的名句。方壺岩位於福建省永泰縣(即永福)城西盤谷鄉境内,離城30公里,是閩中聞名遐邇的儒、佛、道聖地和名聖古蹟之一。深受閩台兩地人民崇奉的民間信仰神張聖君(法主公)的童年即在此度過,方壺岩景區中的方壺寺是邑内周邊社區奉祀張聖君的祖殿,被尊奉為“方壺母殿”。
-
福建安溪 法主公碧靈宮
安溪碧靈宮,法主公,或稱張公法主、都天聖君、張聖公、張聖真君、張法主公聖君等,為福建省永春安溪一帶居民所篤信的神明,因祂的法術強大,本地流行一句話,到安溪必到碧靈宮,香火旺盛前來朝拜的人很多,福建省安溪縣城廂鎮團結村後坑碧靈宮,到碧靈宮法主公靈驗無比!
-
福建安溪 清水祖師清水岩
安溪清水巖,是位於中國福建省安溪縣蓬萊鎮的佛教寺廟,有蓬萊祖殿、朝聖台階、清水山門、聖泉、窺天古樟、方鑒塘、枝枝朝北和清水法門等景點,因北宋時,高僧清水祖師即在此地修行,其中蓬萊祖殿主要是供奉清水祖師,也是風行臺灣與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發源地。
-
福建安溪 廣澤尊王詩山鳳山寺
詩山鳳山寺,又稱郭山廟,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泉州南安市詩山鎮的坊前村,傳說乃廣澤尊王郭忠福坐化之地。據傳廣澤尊王與妙應仙妃結婚後,每當夜裡傳出嬰兒哭泣聲,隔天就會看見地上的鋪石如婦人懷胎般的隆起,於是廟祝採石塑像,稱為太保,造形採取廣澤尊王之形貌,在《鳳山寺志略》與《郭山廟志》中均有記載:「鄉人夜間,每聞廟中呱泣聲,比明入視,得泥堆,遂塑像為神之儲,至今凡十三太子,散處崇祀,威鎮廟所奉為長男,自宋己然。」,廣澤尊王十三太保在台灣地區的信仰非常廣泛,太保基本上等同廣澤尊王,且十三太保的外型都與郭聖王如出一轍。
-
福建南安 田都元帥羅東坑口宮
坑口宫在南安市羅東鎮坑口村前的小溪邊,始建於晚唐,祀田都元帥雷海青。分爐遍及泉漳潮汕各地,並随閩南移民傳播到香港、台灣和東南亞。現莆田、台灣等海内外寺廟凡供奉田都相公都發源於此。至今全台有200多座廟宇奉祀田都元帥,坑口宫田都元帥庙每年都接待數千從台湾信眾前来反相謁祖。
-
福建泉州 開元寺
開元寺是福建省內最大的寺廟,建於唐代武則天年間,至今一千三百多年,早在唐朝初期,泉州盛產絲綢,這片地原是當時的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,這裡有一則神奇的傳說被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,世代相傳:有一天,大財主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和尚向他化地蓋廟,他說如果在3天內桑樹開白蓮花後我便相信你是佛祖派來的僧人,三天後,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,之後,黃守恭信守承諾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建寺,因此傳說開元寺也得了「桑蓮法界」的美稱,意思為「桑開白蓮,佛法無邊」,便取名為蓮花寺。在唐玄宗時期,由於他創造了中國史上的「開元盛世」,所以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「開元寺」,於是在泉州就直接將蓮花寺更名為現在的名稱─開元寺。
-
福建泉州 蕭府千歲富美宮
富美宮(亦稱“蕭阿爺廟”),為知名的王爺神廟宇,主奉蕭府大王,位於泉州市區南門“後武尾”古富美渡頭,始建於明•正德年間(1506—1521年),清光緒七年(1881年)移建今址,民國二十三年(1934年)重修。主宮坐北朝南,大殿面闊、進深各三間。該宮主祀西漢名臣太傅蕭望之,泉人稱蕭太傅為“後武尾阿爺公”;配祀文武尊王及康王爺等王爺二十四尊,旁有夫人宮。為泉州地區王爺信仰的中心,分靈台灣就有2000餘處。
-
福建晉江 五年千歲鎮海宮
鎮海宮,在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內。列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,乃泉州十八景之深滬海韻的組成部分,系福建省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。鎮海宮歷史悠久,香火長盛。相傳清道光十七年(1837年)土地寮近海飄來一船,但見船中設有香案,上供帶天巡狩(俚稱王爺公)神像,附敕書一卷。
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修行之路